你知道“阿秒”吗?这场论坛解读“诺奖”成果的意义
知道人类迄今可以直接测量的最短时间单位是什么吗?
10月10日下午,上海理工大学举行“阿秒是什么?解读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圆桌论坛”,来自上海科技大学的主讲嘉宾彭鹏研究员以生动幽默的讲解,让在场师生了解了阿秒是什么、阿秒物理何以能得诺奖,以及阿秒科学的发展历程和未来前景。
“阿秒是10的负18次方秒,或者说是十亿分之一秒的十亿分之一,这是人类迄今可以直接测量的最短时间单位。这个时间到底有多短?1阿秒中,光只能从水分子的一端传播到另一端。”彭鹏研究员介绍,如果描述分子级别的运动,正常的“1秒”时间无疑太长了,比如光就可以在1秒内绕地球走七圈半。但是“有了阿秒尺度的观测装置,科学家可以看见‘光’,可以获得阿秒脉冲信息以及物质内部电子运动的信息。这是阿秒的能力,不是其他学科能够替代的。”
今年的诺奖得主安妮?吕利耶,在学界被誉为“阿秒之母”。她在1987年首次发表了关于高次谐波的实验结果,随后沃尔夫奖得主保罗·科克姆教授提出三步模型从理论上解释了高次谐波的基本性质。直到2001年,诺奖得主皮埃尔·阿戈斯蒂尼基于HHG成功制备并表征了阿秒脉冲串,每个脉冲仅持续250阿秒。与此同时,诺奖得主费伦茨?克劳斯教授在另一实验中产生了孤立阿秒脉冲。
现场,彭鹏为大家讲述了阿秒脉冲的应用,帮助大家理解这一领域相关研究的意义。参与论坛的专家学者中,还有诺奖得主曾经的学生、同事以及合作者。他们在圆桌论坛上讲述这些诺奖得主在科研和生活中的故事,鼓励学生们学习他们的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对研究保持热爱、执着与坚定。专家学者们表示,我国正在多处规划建设阿秒激光装置,建成后综合指标有望实现国际领先。
现场,师生踊跃提问,与嘉宾进行交流讨论。多位同学对阿秒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布局、阿秒科学的应用价值等方面提出了非常专业的问题,专家学者们也积极回应互动,与大家开启思想碰撞。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