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江网评|第一大市迈向产业强市,清远须从“新”出发
又乘春风浩荡时,凤城展翅再高飞。
2月18日,新春开工第一天,广东连续2年“新春第一会”锚定高质量发展。
战鼓催征,奋蹄若飞。
当天下午清远就迅速召开全市新春第一会——清远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暨2024年第一季度重大项目集中签约开工投产活动。
这是“战前动员”也是“擂台比武”。
各地、各部门亮目标、讲思路、表决心、拼干劲、比能力,将带动全市上下在追赶超越中提质竞进。
这是首战也是决战,这是起步更是冲刺。
全市一季度签约、开工、投产项目166个,总投资约828亿元,掀起大项目建设“新热潮”,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活力、新动能,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清远新春第一会上,“新”字无处不在——
落实好“六新”建设,即新业态、新平台、新企业、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
谋划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大湾区科技创新生态圈,进一步壮大新质生产力;
签约开工投产中,涉及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领域。
为何清远坐不住、停不下?为何清远向新图强、向新求变?
龙年开局,自当展现开局之势、开局之力、开局之为。全省乃至全国兄弟城市都在快速奔跑的时候,不进是退、慢进是退、不创新是必退。
作为广东地域面积第一大市的清远,客观而言在产业发展上仍面临体量不够大、质量待提高、链条不完善、竞争力待增强等问题,迈向产业强市之路更要有“早些出发”“多跑几步”的干劲、韧劲、拼劲,必须从“新”出发,方能“胜局”而不“出局”。
守成守旧原地转,思路一变天地宽。
清远从来不缺乏改革创新的勇气和智慧。
从20世纪70年代试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推动广东和全国的经济发展和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清远经验”;
到20世纪90年代建市之初,组织岭南地区近代史上最具规模的十八万石灰岩特困地区山民大迁移;
近年来开展以“三个重心下移”为重点的农村综合改革,全省唯一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广东广清接合片区“三地活化”探索,以工业思维做农业推动五大百亿农业产业迅速发展壮大……清远总能在变中焕新、在新中求进。
传统产业不落后,转型升级再挑梁。
去年底清远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会上重点授予建滔集团、先导科技集团、江西铜业有限公司、广东豪美新材股份有限公司“百亿级制造业集团(企业)”荣誉称号。
回看这些“百亿级名片”,如,豪美新材从一家传统铝制品企业蜕变成为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清城区推动以再生铜为原料的铜冶炼企业江西铜业有限公司绿色发展破百亿。
这样的跨越式成长在清远并不少见。
传统产业并不等于落后低效,清远没有粗暴地清退了事,而是全力推动有色金属、绿色建材等支柱产业提质升级。持之以恒抓好工业匹配度提升,累计推动452家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规上企业突破1000家。大力推动产业科技融合发展,高新技术企业超过500家……
新质生产力意味着创新与质优,清远的实践证明,即使是传统产业,通过转型升级也能形成新质生产力,而这需要有效市场,更需要有为政府。
新兴产业成集群,未来产业育未来。
数十年前,清远未能“搭上”珠三角兄弟城市产业高速发展的“快车”,虽然正加速崛起成为承接粤港澳大湾区产业有序转移的主战场、首选地,但与毗邻的一众“产业强手”相比光芒仍显暗淡。
近年来清远全力以赴、大力发展汽车零配件、新材料、现代轻工纺织、智能家居、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深加工等新兴产业。纵然新兴产业对比传统优势产业体量还不够大,但培育新兴产业、前瞻性布局未来产业,是在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脉搏的必由之路。
望远山而前行,知任重而奋进。
清远必须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融入大湾区科技创新生态圈,积极培育引进科研创新、技术技能人才,推动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提质增量,引导科技成果在清远转化和产业化。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只争朝夕的精气神、苦干实干的硬作风,努力在推动清远高质量发展上创造新业绩、展现新作为。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