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湾区说|建为历保:推动文保与科技融合,冲刺国内文化遗产保护“第一股”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郑康喜 实习生杨柳 广州报道
在年初爆火的电视剧《繁花》第一集里,有这样一段画面:阿宝遵守与爷叔的约定,在外滩书报亭附近等候爷叔。在书报亭黑暗背景建筑中,外滩27号外贸大厦、外滩15号中国外汇交易中心等近代建筑群,依次跟随镜头进入观众的视野。
已有120余年历史的外滩15号,是上海最早的西方古典主义建筑之一。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作为该建筑的预防性保护单位,借助数字化和智能化监测技术,在背后默默保护着这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如《繁花》的全国爆火,2015年,建为历保凭借长期以来坚持的“传统修缮+预防性保护”先进理念,成功登陆新三板,连续三年入选新三板创新层,从上海滩成功走到全国舞台。如今,这家主营遗产保护、城市更新、信息科技等业务的企业,已在全国完成了18处世界遗产、2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0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遗产保护修缮工作。
站在行业视角看,在国家提出要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后,文化遗产保护在科技赋能、政策支持和市场需求等机遇叠加之下,开始朝着更加开放和市场化的方向发展。
但对于行业企业来说,活化利用不足、空间冲突显著等挑战,仍旧是摆在它们面前的坎儿。如何平衡保护与利用,如何以跨界合作突破当前市场接受程度不高的问题,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找到可持续性的“活化”模式,资本又将扮演什么角色?
建为历保副总裁、董事会秘书刘文卓在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透露道,近期,公司计划于明年正式申报IPO,向着成为R8840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第一股”的目标冲刺,推动传统文物保护修缮与科技、金融的跨界融合,促进业务相融共生协同发展。
时间回到2009年,从同济大学毕业后的郭伟民,起初的事业是房地产及市政建设。2008年,去德国游学的他站在柏林街头,被莱比锡小镇保存完好的建筑遗迹深深折服。而彼时,国内的文物建筑保护工作基础很薄弱,与欧洲国家存在一定差距。归国后,郭伟民找到了转型方向,在上海创立建为历保。
成立后的第10年,建为历保开始对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老建筑进行实时本体监测、环境影响因素监测等方面的保护。在这个过程中,国内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为企业搭建数字化的预防性保护模式提供了良好契机。
借助自研的文物云平台,建为历保实现了文物系统的万物互联,能够通过传感器、远程监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对外滩老建筑的环境变化、结构应力、气候因素等进行全天候监测,及早发现潜在风险。“企业一共构筑了100余项指标来采集与实时监测‘建筑健康安全信息’,我们其实就像一家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医院’。”刘文卓说。
此后,建为历保将科技保护的手段从外滩带向全国,在国内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赛道上一路驰骋。伴随着项目的成功,郭伟民和团队走出了一条遗产保护修缮的特色化道路,找到了企业的下游客户,也看到了文化遗产守护传承、活化利用的价值。
不同于《我在故宫修文物》里提到的可移动文物,建为历保实际上一直专注在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上。相较前者,这些文物分散且监测保护成本很高。同时,大多数古村落、历史建筑等鲜有人关注。
2018年,国家提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这为企业提供了快速发展的“窗口期”。之后,庐山国家公园遗产地监测预警系统项目,也展示了建为历保的“绣花”功夫。
值得一提的是,庐山国家公园的遗产要素不仅类型多,还具有较大的时间与空间跨度。同时,遗产要素之间又或多或少具有关联性,以致结构关系复杂。因此,遗产监测工作面临的风险挑战也多样而繁重。
项目实施中,建为历保成功引入和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庐山国家公园构建起一个全面且实时文化遗产监测与预警系统,将物侯景观纳入遗产监测系统,并融合智慧旅游,为遗产保护、景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这个项目在技术方面实现了很多突破。我们完成了对国家公园302平方公里的全部监测,运用了物联网、互联网、数字孪生等诸多技术,还用到了我们自研的六十多项专利技术。”郭伟民曾介绍道。
目前,企业还与甘肃省博物馆合作共建数字化展厅,探索成为文化遗产保护数据的保存与共建者、活化利用方。凭借一系列的创新探索,2019年,建为历保成为第一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乃至活化利用,首先需要资金的大规模投入。
2016年,建为历保与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在上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在业务、技术、资金等方面开展合作。第二年,建为历保完成B轮定增。2020年,企业完成B+轮融资,引入广东南方媒体融合发展投资基金、上海瑞力文化科创股权投资基金等知名机构,完成融资总额1.42亿元。
可以说,建为历保能够冲刺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第一家上市公司,离不开资本的托举。然而当前,资金短缺仍旧是挡在大多数文化遗产传承与利用项目前面的一堵墙。
在住房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专业委员会委员冯新刚看来,社会资本参与历史文化保护至关重要,它不仅能提供资金和资源支持历史文化的保护,还能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促进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为保护工作的可持续性注入新动力。
“建为历保应该是同行当中,为数不多的能够通过股权融资助力企业进行商业模式探索业务跨界发展、并且有明确资本市场计划的企业。但从行业情况看,资本的嵌入其实仍旧处于比较原始的程度。”刘文卓表示。
这也是建为历保今年选择继续参加文投大会的一大原因。“去年文投大会,我们有一些股东参加,后续反馈效果比较好,所以我们决定今年来到广州继续参会。第一个目的肯定是融资,希望能够在现场接触到有意向的投资人。第二个方面,希望和to C类文化类型企业实现业务合作,让我们多年积累下来的数据资产,找到商业变现的途径。”刘文卓谈到。
刘文卓认为,经过时间的积淀,行业的发展亟需创新与跨界发展。而在技术不断更新和迭代的同时,其实更呼吁广大社会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以今年爆火的《黑悟空》为例,获取文物保护单位的精确数据曾一度是制作团队面临的难题,但其实后面的故事也证明,通过这款游戏,团队真正实现了对当地文物的跨界传播与传承。
“文物要保护好,文物背后的故事要传播好,文物所代表的文化内涵更要传承好,我觉得后面的落脚点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我们也非常期待在接下来的文投大会上,我们所做的文物的保护工作与其他优秀企业致力的文化创意发展、科技应用能擦出更多合作的火花,让文化行业的投资拥有更好的发展与未来。”刘文卓说。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