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占新赛道大冶千吨级“钠电”即将量产
“如果不发展能替代锂元素的新型能源,我们国家在发展新能源汽车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被动局面,甚至会受到国外恶意卡脖子。”25日上午8时,湖北融通高科先进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在组织召开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量产讨论会,商讨解决量产的技术难题,现场大家畅所欲言,气氛十分活跃。
研发人员在反复试验
融百家之长,通万里之路。自2016年成立以来,融通高科就在磷酸铁锂及其它锂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上不断发力,追求卓越,营收也从1亿冲刺到百亿。2022年,公司磷酸铁锂产销量排名行业前三。
融通高科研发大楼
自2022年起,融通高科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和科技创新,先后投入超5亿元。今年11月,融通高科被认定为磷酸盐系正极材料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是黄石地区唯一一家由企业自建的工程研究中心,其中,将重点布局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研发与应用。
如今,这一前瞻性布局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从事磷酸盐系钠电正极材料的生产企业大部分处于中试阶段。我们将是中国第一个具备万吨级规模生产的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厂商。”融通高科董事长何中林说,公司的产品已经在比亚迪等国内头部储能厂商、动力厂商测试合格,并且也已经有了意向性订单,计划在下个月开始量产千吨级“钠电”。
匀浆、涂布、烘干、辊压、切片、装配、封装……在融通高科工程研究中心,工作人员有条不紊忙碌着。“手套箱的水氧含量要低于0.01ppm,水、氧含量偏高会影响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融通高科钠离子项目负责人李金懋带领实验人员正在进行钠离子电池的测试。
李金懋在工作中
李金懋是湖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已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9项,授权7项,在钠离子电池领域颇有建树,2022年通过黄石市“校企人才共享计划”,从湖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来到融通高科,主导钠离子电池的研发和生产。
“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我们钠离子正极材料的压实密度从今年3月份的2.1g/cmsup3;提升到了现在的2.3g/cmsup3;,这也意味着电池的体积进一步变小,能量密度进一步提升。目前,已经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李金懋介绍。
0.2g的跃升,正是融通高科在追求卓越道路上不断努力的结果。“我们计划用一年的时间,将压实密度提升到2.4-2.5g/cmsup3;。”李金懋信心满满地说,公司的材料不仅压实密度高,而且低温性能好,已经实现零下30度5C充放电,且容量释放率在98%以上。
“我们公司开发的磷酸焦磷酸铁钠正极材料只有钠、铁、磷三种元素构成,这三种元素在我国储量丰富,不会像磷酸铁锂受锂资源的约束,且成本更低,具有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可持续发展性。”说起钠电的发展趋势,何中林坦言,在未来一年半的时间,全球将会迎来大规模钠电的量产。
融通高科无人生产车间
钠电风口渐起,产业化进程不断加速,在新能源电池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融通高科钠电板块的突破已经为公司快速抢占市场奠定了先机。“锂”“钠”赛道双向发力,融通高科正为新一轮裂变式增长蓄能增势。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