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越来越便宜的索纳塔,只能是北京现代崩盘的催化剂中
用降价的方式来刺激销量、提振品牌热度,无异于饮鸩止渴,但对于当下的北京现代来说,也只能如此。
乘联会行业的预期是,3月份的电动化渗透率将会达到45%左右,传统燃油车细分市场的占有率将会继续下滑,这意味着,没有电动化产品的传统企业,还会持续承受行业转型带来的压力。
按照产品规划,北京现代将会在今年发布全新的索纳塔、胜达、途胜。
三款车型无一例外皆为燃油车,率先发布的全新索纳塔最大的特点是i-GMP平台,但事实上在上一代车型上,索纳塔就已经使用了i-GMP平台。
北京现代的策略,是典型的“田忌赛马”降维打击方式。
全新索纳塔用透支品牌价值、企业利润的方式,想要在中级车市场换回一些销量,其在指导价上已经击穿了合资B级车的底线。13.98万的入门车型指导价,如果算上权益,相当于官方已经将索纳塔这台车放在了12万级区间。
一家企业如果放弃了中级车该有的溢价能力,说明其已经进入到了破釜沉舟的状态,倘若如此还不能获得销量,这对于企业后续的发展是一种巨大的压力。
经销商导出信息显示,降价之后的索纳塔订单依然不及预期。问题不在于价格和产品,而是全新索纳塔依然会被用户自动过滤掉。
一方面,价格降到14万以内的传统中级车比较多,速派、君威、蒙迪欧,韩系车本身就依赖性价比生存,德系、美系中级车的价格一旦和韩系车对等,索纳塔的“性价比优势”将会荡然无存。
索纳塔进入到国内消费视线,靠的就是八代车型当初极高的性价比优势。
2013年的索纳塔入门价格不足17万,要比其它中级车的价格低10%,这是很多人接受其的重要原因,性价比一直都是索纳塔生存的必要标签。
另一方面,如今国内市场的电动化、智能化的渗透率非常高,用户消费会疏离传统燃油车,依然是油车策略的全新索纳塔,对于更多用户群体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北京现代的降价,是想讲出“企业诚意”的故事,但其忽略了两个重要因素。
1、核心车型官方降价,意味着品牌价值迅速流失,未来的A级车定价一定不会高,对品牌和体系的运营是长期损失。
2、手握13万预算买车的用户群体,更大的尺寸对日常出行是一种消费不匹配压力,尺寸、养护成本、维护成本等等,这一预算区间的消费者更注重的是经济代步需求,而不是单一方面的尺寸大。
这也是为什么中级车越降价越难以走量的重要原因,因为中级车用户群体需要的是体面、品质,而不是单独存在的经济性。
理性分析,如果真的预算不足,用户完全可以考虑A+级合资轿车,对付日常生活足够用。
过去一年,新能源企业的价格战、赛道战,已经将传统燃油车逼到了墙角,尤其是北京现代这样的企业,过去几年销量持续下滑。
除了本身产品竞争力不足之外,产品体系迭代速度慢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数据显示,2023年北京现代在高强度降价的基础上,保住了25万余销量,但在2024年价格战持续的今天,北京现代依然是以传统燃油车的体系迎战。
北京现代副总经理戚晓晖表示,消费者不能成为“快销式造车的牺牲品”。
的确,把汽车定义为快消品是一种行业悲哀,但这不是北京现代需要焦虑的问题,其需要焦虑的问题是,如何让企业更好的生存下来。
过去几年,不断被逼退的经销商体系,就是北京现代战略运营失误背景下的牺牲品,这种损失又由谁来承担?
北京现代需要考虑是自己生存的问题,而不是用户和行业的问题,这属于典型的拉动情绪式营销,一个已经被逼到行业角落的传统企业,降价完全是市场行为。
所以,索纳塔的“自杀式降价”策略,是高层一种战略判断的失误,也暴露出来了北京现代在电动化时代,跟不上国内发展的客观事实。
2024年全年的电动化渗透率将会达到50%左右,这对于再为传统不过的北京现代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压力,整个大盘都在收缩,如果是简单粗暴的降价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北京现代的体系就不会快速收缩到25万级。
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崛起,电动化、智能化渗透率的高强度发展,传统意义上的燃油、二线合资中级车,一定会经历一个不断挣扎的过程。
第一步就是降价,第二步就是躺平。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