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虎、海南长臂猿等濒危物种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记者22日从国家林草局了解到,近年来我国系统实施极度濒危野生动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通过就地保护、迁地保护、人工繁育培植、放归或回归自然等多种措施,加强濒危物种保护研究和国际合作,东北虎、海南长臂猿等300多种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自第一批国家公园设立以来,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野生东北虎达到70只左右,野生东北豹达到80只左右。大熊猫野外种群总量从20世纪80年代约1100只增长到近1900只。三江源地区藏羚羊种群数量已经恢复到约30万只,保护级别从“濒危”降为“近危”。武夷山国家公园新发现雨神角蟾、福建天麻、武夷林蛙等多个新物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霸王岭片区是全球最濒危灵长类物种海南长臂猿唯一分布地,海南长臂猿种群数量由5群32只增长到6群37只。
此外,亚洲象野外种群增至300多头。中华穿山甲分布点位不断增加。全国麋鹿分布点从引入时的2个发展至93个,麋鹿种群数量已达上万头,成为全球野生动物保护领域野外种群恢复的成功典范。
华盖木由最初发现时的6株增长到1.5万株,巧家五针松由最初发现时的34株增长到3000多株,百山祖冷杉从最初发现时的3株成功野外回植4000多株。
我国还印发实施国家植物园体系布局方案,确定16个国家植物园候选区。目前,已在北京、广州正式设立国家植物园和华南国家植物园。到2035年,将力争设立10个左右的国家植物园,使80%以上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70%以上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得到有效迁地保护,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国家植物园体系。
国家林草局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加快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推动濒危物种野外种群复壮,全链条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
郑重声明:此文内容为本网站转载企业宣传资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